海底捞去"海外捞",新式餐饮结队下南洋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因为麻辣的成瘾性以及品质化的服务,Stella的川菜馆很快受到了欢迎,并成为新加坡最热门的川菜馆之一,单店年营收在700~1000万人民币左右。 成都Bowl的解决办法是收购本地团队。在因为麻辣的成瘾性以及品质化的服务,Stella的川菜馆很快受到了欢迎,并成为新加坡最热门的川菜馆之一,单店年营收在700~1000万人民币左右。
成都Bowl的解决办法是收购本地团队。在最初创业时,Stella直接拿下一家韩国餐馆,包揽了其原始员工。
很多人会把新加坡比喻成“小上海”,如果品牌以上海作为模版对照,能够得出新加坡的门店发展效率。
随着中国餐饮供应链的成熟,国内餐饮的新消费模式在国际市场上具备了领先的优势,餐饮出海已成大趋势。但目前而言,餐饮品牌出海仍处于求稳的阶段,因此,大部分品牌选在了新加坡等华人集聚的区域。
但新加坡本质上跟上海还是不一样,餐饮供应链、法律合规等问题都需要重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志象网(ID:passagegroup),作者:刘晓婷,编辑:谢维平,创业邦经授权转载
东南亚人本就有吃辣的传统,但不习惯麻的味道,通过弱化麻、减少辣的改良,东南亚人开始爱上?了麻辣香锅。并以“麻辣”一词来指代麻辣香锅这一品类。之后,纽约时报等外文媒体甚至把Mala(麻辣)变成了一个单独的英语单词。
这是因为餐饮品牌出海所面临的挑战依然很大,盲目开店成本高昂、人员管理、食品安全等问题,为出海餐饮品牌带来比较大的经营风险。
“可能你一说是中餐,他们就会打退堂鼓了,因为中餐的菜偏重,还要一直走来走去,一直服务客人,”Stella说,“可能国内的年轻人会看在薪水的份上打拼一下,但在东南亚,尤其新加坡、印尼,年轻人都是比较随心而定的。”
李小帅表示,出于成本的考量,探鱼在新加坡有一半以上的原材料都是通过第三方渠道从中国国内进口,甚至包括厨具、对讲机,而核心食材鱼类则从越南进口。
新加坡在高品质川菜方面存在市场空白,因此,一个优质的川菜餐厅,能够快速在新加坡华人圈中流传开来,并辐射到其他族裔的客户群体。
第一家门店成功后,Stella又根据新加坡人的饮食特点,依托于新加坡人喜欢的一种轻烹饪健康餐品波奇碗(poke bowl),推出中餐风格的成都Bowl,在新加坡受到了食客们的喜欢。
不过,Stella也坦言,新加坡的食品供应链比国内落后几年,很多川菜的原材料无法在本地采购,比如川菜常用的青花椒。但近几年随着大品牌出海,本地的中餐餐饮需求增加,供应商也在逐步解决食材难买的问题。
本文为专栏作者授权创业邦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创业邦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
目前,特海国际还未实现盈利,2021年净亏损1.5亿美元,不过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特海国际的95%门店已经实现了首次每月盈亏平衡。
尽管中餐品牌出海,大部分第一站选在了新加坡,而其中茶饮品牌,出海的第一站往往选在其他东南亚国家,像蜜雪冰城第一站是越南,霸王茶姬第一站是马来西亚。
张勇的海底捞很早就进入新加坡,从2012年第一家门店开始,在新加坡共开设了19家门店。凭借高端化的服务,海底捞将中餐品质化的形象带入了新加坡,让新加坡人意识到,中餐厅也可以做得很有品质。
成都Bowl的Stella则表示,除了部分干货,如辣椒、香料等,仍需要从国内采购,她开设的川菜馆基本可以保证在当地完成供应链采买。
当然也不是每个餐饮品牌都习惯东南亚。作为北美首店年营收处于加拿大的食品零售前列、并有赶超美国超级网红品牌Shake Shack之势的出海品牌,西少爷Bingz加拿大公司股东之一的高原告诉志象网,相比于北美的统一市场,东南亚市场的文化、社会差异更为复杂,不像北美一样容易大规模复制。
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华人居多,很早以前,在新加坡的牛车水(唐人街)就有好几家川菜馆,但总体规模不大,基本属于早一代华人个体经营,但缺乏宣传,整体品质也比较一般,一直很难出圈。
“例如在印尼,2021年的人均GDP大概在4000美金左右,但是在饮食方面,他们愿意花多少钱?这个都是需要再去调研的。”Stella强调到,针对不同国家的口味调整和团队组合,都需要长时间的磨合。
就在7月11日,海底捞宣布分拆海外业务,并计划以“实物分派+介绍上市”的方式在香港上市,为出海和全球化业务独立发展在资本上铺好了路。

虽然存在挑战,但餐饮出海已经是一个大的趋势。高原表示,西少爷希望在未来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
文章来源:《南洋资料译丛》 网址: http://www.nyzlyc.cn/zonghexinwen/2022/072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