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狮”话丨如“狮”进取勇闯“南洋”(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从中国的东南到亚洲的东南,泉州人一路迁徙,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既固守着原乡的文化,用相通的乡音与共同的信仰密切了与家乡的联系,增强从中国的东南到亚洲的东南,泉州人一路迁徙,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既固守着原乡的文化,用相通的乡音与共同的信仰密切了与家乡的联系,增强族群的凝聚力,又与当地土著、曾经的殖民者、来自不同地域的华人群体相互交流融合,从最初的打交道,再到行业的竞争,直至行为方式的磨合,这其中,最为微妙的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相互妥协,最终有机交融。
传承
【来源:泉州晚报】
收藏家是文明传承的火炬手,他们对文化艺术的不懈追求与保护,为延续优秀文化遗产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文明传承的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与人生感悟,则是对收藏家最大的回馈。
而在这些年代久远、品类众多、意蕴深厚的藏品中,各种狮子老物件不一定是最突出、最显眼的一种,却最能给王先生带来人生感悟,而且,藏品中所蕴含的狮文化精神,既伴随着泉州人勇闯南洋,又与“下南洋”这段历史中的文化交融异曲同工,遥相呼应。
“下南洋”无疑也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泉州的人文性格,既传统,珍视家庭,顾恋乡土,又开放,胸襟开阔,向海而生。两种看似矛盾的品性,得以在泉州人身上完美结合,相互成就。
“番客”笑对艰难,在狮子身上也能找到影像。
□泉州晚报记者 郑运钟 实习生 黄秋韵/文 受访者/供图
王先生正是来自华侨家庭。他的父亲与伯父,还在未成年时就因生活所迫而结伴远渡南洋。那时,他们的父亲英年早逝,留下了孤儿寡母,母亲无法养活五个子女,只能将两个最小的孩子分别送给附近的人家与安海的育婴堂。血脉相连的他们苦苦哀求,却又无可奈何,因为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全家人都能生存下去。当此之际,兄弟俩只能忍着悲痛离别家乡亲人,去寻找新的出路。临走时,他们牢记母亲说下的那句话,“一定要发奋图强,将来找回弟弟妹妹”。
泉州人“下南洋”,同样也是一段文明交融的史诗。一方面,他们不仅将冶炼技术、造船工艺、制瓷方法等技艺带到异域他乡,也让本土的民间信仰、生活礼俗、饮食习惯、戏曲音乐等远播南洋。另一方面,“下南洋”的历程,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东南亚各地的语言、饮食、风俗等,至今仍广泛影响泉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王先生的藏品中,就有在闽南番客楼中十分常见的滴水兽。从色彩丰富、造型雅致、意态含蓄的滴水兽身上,不难看出,这一从西方舶来的建筑装饰品,经历了由南洋到闽南的迁移之后,早已“入乡随俗”,演变得更接闽南地气,成为文明交融的产物。
收藏
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对各种狮子造型艺术的收藏,源自对狮文化的认同。摆在院子里的一只旗杆狮,深受他的喜爱,狮子身上勇猛、进取的精神,威严又不失敦厚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造型,带给他美的享受与精神的愉悦,亦可从中感悟人生。
矿物彩木雕狮美轮美奂
带着狮子精神“下南洋”
明代剑鞘狮威慑人心
老宅屋顶狮叱咤风云
文章来源:《南洋资料译丛》 网址: http://www.nyzlyc.cn/zonghexinwen/2022/0826/364.html